WFU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我不要打針!」牙科的大魔王- 局部麻醉注射





作者:沈明萱醫師 ( Ming-Hsuan Sheen, DDS )

「媽媽,我不要打針!」

「小杰,已經跟你說好幾次了,新玩具也都買了,今天就是要乖乖配合!」

「我不要我不要,我會怕~」

「像蚊子叮一下,等下就不痛了。」媽媽耐著性子安撫小男孩。但看得出來,媽媽的表情很尷尬,壓抑著微微的怒氣。

一位大約五歲的男孩,哭得淚流滿面,雙手死命蓋住嘴巴。這樣的場景在兒童牙科門診,不算少見。


前一天,坐在同一個的診療椅上的小女孩,卻有完全不同的表現。


「等一下,醫生阿姨,要放個神奇藥水請你的牙齒睡覺。等牙齒睡著後再來抓蛀牙蟲。要請你幫我躺好,牙齒才能乖乖睡覺。」小禎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1、2、3、4、5,你的牙齒睡著囉,趕快起來漱口。」

短短幾秒鐘的時間,醫師快速地完成進針、注入麻藥,全程沒有讓小禎看到注射針筒。小禎滿臉疑惑地坐起來,好奇地用手指戳著被打了麻醉針的右臉,又捏了臉頰幾下,才拿起漱口杯漱口。


為什麼孩子面對打針,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呢?


大部分的人都害怕打針,只是程度輕微或嚴重的差別。兒童害怕打針,隨著年紀增加,通常對針頭的恐懼逐漸減少。

但是呢,有些兒童,甚至是成人,極度恐懼針頭,甚至會逃避必要的治療,可能是罹患打針恐懼症(needle phobia)。這樣的症狀佔全世界人口的10%。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中提到打針恐懼症的人會有血壓上升、心跳加速、賀爾蒙的改變,甚至會耳鳴、昏厥。

有些兒童怕打針,會哭到滿臉通紅,難以安撫。也有些成人只要聯想到打針,就會換氣過度,血壓飆高,甚至暈眩。



為什麼怕打針,以牙科為例


小嬰兒從出生開始,會接受多次預防針注射。所以學齡前兒童,一看到注射針頭,會聯想到之前打預防針的經驗,心裡多少有點陰影(畢竟打預防針真的會痛)。

另外常見的原因就是被-威-脅。像故事裡的小杰,平常祖父母常常在他搗蛋的時候跟他說「再不乖就帶你去打針」「不好好刷牙叫醫生給你牙齒拔光光」。小杰就把醫師看做壞人,打針或拔牙視為懲罰。結果,今天小杰的牙齒需要打針時,他當然會非常害怕。

如果與兒童較親近的家人,像是爸爸媽媽、阿公阿嬤,也害怕打針,孩子有八成的比例也會有相同反應(之前提到的母子同心效應)。

牙科治療,包括補蛀牙、抽神經及拔牙,都需要局部麻醉注射控制疼痛,如果害怕打針,治療會無法進行。父母可以怎麼做,讓孩子能夠勇敢面對呢?如何讓孩子像故事裡的小禎一樣,好好配合呢?


三招減緩牙科注射恐懼


1.定期回診


從寶寶長第一顆牙開始,就固定每3-6個月回診。可以和醫師建立信任感,還能及早發現問題,避免等到有疼痛或發炎時才治療。

如果已有急性症狀,像是疼痛或是發炎紅腫,先以止痛藥緩解疼痛後(消炎藥需由醫師評估),再另外約時間治療。不建議在孩子最疼痛的急性期做治療。



2.建立信任感


在施打麻醉藥以前,若病人已經很緊張了,不管醫師技術再好,可能針還沒靠近,小朋友就暴走了。要讓小朋友乖乖配合,至少需要1-2個診次的互動,來建立信任感。不建議第一次看診尚未熟悉環境或醫師時就打針。


3.不以看牙醫威脅(超重要)


不要用看牙醫、拔牙等醫療行為作為管教孩子的手段。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相當深遠,利用「不好好刷牙就叫醫師給你拔光光」等話語管教孩子,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而且很難扭轉印象。

結語


孩童害怕打針,爸媽謹記三點:定期回診、建立信任感、不以看牙醫威脅。看診前可以先告知醫師孩子害怕打針的情形,例如:從何時開始、有哪些情緒或肢體反應,醫師才能針對孩子的狀況調整治療計畫。


Reference
1.The Fear of Needl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Needle Phobia: Etiology, Adverse Consequences, and Patient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