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害怕看牙醫?找痛點,建立信任,三不三要政策

作者:沈明萱醫師 ( Ming-Hsuan Sheen, DDS )




在兒童牙科門診,很常看到以下的情形:孩童害怕接受牙科治療,而哭鬧,有些爸媽會當場指責「你都這麼大了,還哭」「你看隔壁的小朋友都沒哭,你哭什麼」,更嚴厲的家長還會直接說「不准哭」「再哭,回家揍你」爸媽會這麼做,是希望孩子冷靜,擔心因孩子哭鬧,耽誤醫師看診時間,甚至無法看診,白跑一趟或延誤治療。

身為兩個小孩的媽媽,我很能體會爸媽的焦慮。當孩子在公眾場合鬧脾氣或哭鬧,容易引人側目,家長會覺得難堪或是生氣,而小朋友「歡」的時候,其實講再多道理都沒有用,帶離現場,待孩子冷靜,再溝通,是比較明智的方式。

但是在牙科門診,爸媽一般都是特地請假約診,甚至從外縣市專程來一趟,不能直接帶孩子離開現場下次再來。 情急之下,爸媽就會對孩子訓話,但通常越指責孩子只會越退縮,越排斥看牙科(在孩子的心中就有看牙齒=被罵的印象)。


找出「痛點」


這時候該怎麼辦?我會先詢問家長,孩子打預防針也會哭鬧嗎?有沒有特別厭惡哪些牙科器械或聲音?平時爸媽幫孩子刷牙會不會也很排斥?有沒有會疼痛的地方?如果能找出孩子的「痛點」,初次看診時,先避開孩子厭惡的事情,試著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讓孩子有安全感,未來才有機會作進一步的治療。


建立信任感


當我們在職場上,初次認識陌生人,一定會先聊個幾句,了解對方的背景,卸下心防後,才有機會進一步交流或是合作。醫師對於孩子是陌生人,配合醫師的治療,就是一種合作。孩童對於醫師的信任感,是一切治療的基礎,當孩子不信任醫師時(例:這個醫師會不會偷偷拔牙、會不會害我痛痛),什麼都免談。

如何和孩子建立信任感呢?「說到做到」是關鍵之一。當我和孩子說「阿姨幫你刷牙,從1數到5,你就可以起來漱口」,即使只是「數到5,就可以漱口」這樣的「小事」,都是在培養孩子對醫師的信任感,都要說到做到。從諸多的小細節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後,未來即使是較複雜的治療「今天阿姨要幫你拔牙,會很小心,儘量小力,你有不舒服可以舉手」孩子因為相信醫師不會弄痛他(當然醫師一定要說到做到),就會乖乖配合了。


父母可以怎麼做:三不三要


孩子建立對醫師的信任感要花多少時間?因年齡、個性而異(不同年齡,治療方式請看此篇),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呢?以下提供幾點供家長參考:

三不

  • 第一次看診不做侵入性治療
  • 不提不愉快的牙科經驗
  • 不把牙醫師塑造成壞人

第一次看診不做侵入性治療:孩子第一次接觸牙科,建議做基本的口腔檢查或塗氟就可以了。第一印象很重要,搞砸了,之後就麻煩了。侵入性治療(補蛀牙、根管治療、拔牙等),難免會不舒服,建議當孩童對「看牙齒」有初步認識和熟悉後,再視情況執行。

不提不愉快的牙科經驗:家人的不愉快牙科經驗,對小朋友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主要照顧者(一般是爸媽),如果曾經提到不愉快的牙科經驗(例如:我上次拔智齒好痛、腫很大很久...),小朋友就會把「看牙醫」和「痛」聯想在一起,自然會在進到牙科診間,甚至還沒治療前,就大哭大鬧。

不把牙醫師塑造成壞人:「你不乖我就帶你去拔牙喔」「你不乖我就叫醫生給你打針」如果平時有使用類似的語句威脅孩子,會無形中將醫師塑造成「壞人」,把「打針」和「拔牙」塑造成「懲罰」。當孩子真的需要拔牙或看牙醫時,就會認為「我要被懲罰了」,當然會反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要完成治療就非常困難了。


三要

  • 固定醫師看診
  • 長第一顆牙就要開始看牙
  • 看牙科後,給孩子具體的鼓勵


固定醫師看診:每個醫師的看診模式不盡相同,固定醫師看診,孩子才能和醫師建立信任關係,且醫師也可以熟悉孩童的個性和好惡。

長第一顆牙就要開始看牙醫:千萬不要有蛀牙甚至是牙痛了才去看診!不管是填補蛀牙或是根管治療,多多少少會不舒服,孩子對牙科的印象就會是「要鑽牙而且會痛」,當然會排斥看牙醫。

給孩子具體的鼓勵:看診後,即使孩童沒有100%合作,也對孩子有達成的項目給予具體的鼓勵(例:你今天有自己坐診療椅,很棒!),讚美的事項(自己坐診療椅)越明確,孩童會重複被稱讚的行為(下次進到診間自動自發上診療椅坐好),適當且具體的鼓勵,是孩子進步的關鍵。

對於害怕看牙的小朋友,家長可和醫師溝通,找出孩子的「痛點」,協助孩童和醫師建立信任感,並謹記「三不三要」策略,孩童乖乖看牙不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