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打針不哭哭的神奇魔法藥

作者:沈明萱醫師 ( Ming-Hsuan Sheen, DDS, MS )





趁著小男孩走進X光室拍照,一旁的媽媽小小聲問我「醫師,妳打針前擦的藥是什麼,怎麼那麼厲害,他打針都沒哭。」媽媽一邊說,邊轉頭看拍完X光正在選小禮物的男孩。


今天花了四十分鐘,打麻醉針、夾上隔水橡皮障、清創、充填、補牙,完成一顆乳牙臼齒的抽神經。過程中,四歲的孩子難免偶爾會坐不住、想漱口或是跟媽媽討抱,不過,還是順利完成了。


到底,打麻醉針前,擦了什麼神奇的藥,讓媽媽如此讚嘆?就是表面麻醉劑



功能


減少針刺進嘴巴黏膜引起的不適感。不過,作用深度僅2-3mm。



作用機制


暫時阻斷末梢感覺神經纖維的訊號傳導。



注意事項


麻醉劑塗上後不是立刻打針就不痛。塗抹後,30秒內會起作用,但是等2-3分鐘,才能達到足夠的麻醉深度和強度(以20%的benzocaine為例)。所以,使用表面麻醉其實會延長整體治療時間,考驗兒童的耐心。



打針不哭的關鍵


其實,表面麻醉劑不是小朋友乖乖打針的關鍵。麻醉針刺進去的當下,小朋友的情緒才是關鍵。


一位臉上有笑容,安穩躺在治療椅上的孩子,比起另一位哭著要媽媽抱,臉上已經分不清是眼淚還是鼻涕的小朋友,打針成功的機率一定高上100倍。


安撫兒童的情緒可不簡單。從小朋友走進看診區「你好,叫什麼名字?」坐上治療椅「哇,你很棒,自己坐好。」,張開嘴巴檢查牙齒「嘴巴張超大,這麼厲害。」每一次的正向鼓勵,都在堆疊小朋友的自信心、掃除內心不安。每一句話,都在為更困難的治療鋪路。


兒牙醫師還有很多技巧,例如轉移注意力。「等一下醫師阿姨要請牙齒睡午覺,請你吸一大口氣,讓肚子脹起來,牙齒才會趕快睡著。」將焦點從「嘴巴」轉移到「肚子」,搭配深呼吸的放鬆效果,也能讓打針更順利。


其實,媽媽也是成功的關鍵。這位媽媽很有耐心,上週有先帶小男孩來熟悉環境,僅檢查而沒有治療。今天從小男生坐上椅子開始,媽媽都默默坐在一旁。男孩躁動時,會牽手或摸摸他,但不會講話打斷醫師的治療,是牙醫友善家長的最佳代言人。


「醫師,今天很謝謝你。」預約下次時間後,媽媽牽著小男生準備回家,對我點點頭。


我想跟這位媽媽說:

謝謝你,表現鎮定,沒有讓焦慮的心情感染孩子。

謝謝你,先幫孩子心理建設,做好約定。

謝謝你,信任我,讓孩子也願意相信我。


打針不哭哭的魔法藥,不只是表面麻醉劑,而是醫師、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的強大魔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