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婷看著剛拿到的媽媽手冊,忍不住掉下一滴眼淚。
從結婚到這一天,整整等了五年,真的要成為媽媽了。
這期間,為了懷孕,她吃過中藥,調整生活作息,不熬夜、少吃外食、減少工作量,一有空就到各大廟宇拜拜。上次流產後,以為這輩子當不了媽媽了。
現在,她摸了摸肚子,不可置信身體裡住了另一個生命。
「孕期還有七個月,一定要好好呵護寶寶。」
曉婷發揮學生時代K書的精神,翻開媽媽手冊,一頁一頁細讀。深怕自己遺漏重要的資訊,影響寶寶的健康。
「遇到不舒服的症狀可以如何處理?頻尿、噁心、嘔吐…」書上寫的這些,曉婷都經歷了。希望隨著日子過去,噁心、孕吐能減緩,能夠隨心所欲吃東西解饞。
翻到準媽媽生活篇,第56頁寫到「…接受牙醫師每半年口腔檢查及洗牙一次。」
想不起來上次檢查牙齒,是什麼時候了。曉婷拿起手機,在行事曆寫上「預約牙醫」。懷孕期間,牙齒變得更敏感。遇到偏冷的食物,會感到一陣酸痛,有時候刷牙還會流血,真的該看醫生了。
女性在懷孕期間,飲食、作息生活都面臨極大的改變。除了要忍受孕吐、腰酸背痛、疲勞、頻尿等不適,還要注意營養的攝取、適度的運動和休息。為了寶寶的健康,各方面都要面面俱到,相當辛苦。
大家都清楚孕婦要戒菸、戒酒、少吃生冷食物。較不瞭解口腔疾病:蛀牙、牙周病對寶寶的影響。孕婦若有蛀牙、牙齦發炎或牙周病,沒有好好治療,對寶寶的牙齒,甚至全身健康都有不良影響。
蛀牙:媽媽容易蛀牙,小孩也會容易蛀牙
媽媽容易蛀牙,小孩也會容易蛀牙。母親的蛀牙菌種會垂直傳染給寶寶的,加上媽媽常是主要照顧者,會影響孩子的飲食、潔牙和看診習慣。從1940年代,就有很多科學研究證實,母親的口腔健康和寶寶的蛀牙是相關聯的。
而寶寶的口腔一旦被蛀牙菌入侵,住下來,它會像釘子戶一樣賴著不走。所以媽媽們一定要超前佈署,在寶寶出生前就做好準備,照顧好自己的牙齒。
牙齦發炎:媽媽牙齦發炎,寶寶蛀牙的風險也會增加
牙周病:媽媽有牙周病,可能會生下體重輕的寶寶
寶寶若早產(早於37週出生),有些會體重過輕(少於2500克)。新生兒早產或是體重過輕,和母親的年紀、身高、體重、菸酒習慣、營養和壓力有關。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許多的學者探討母親有牙周病和新生兒早產、體重過輕的相關性。
2013年台灣長庚醫院的研究,也證實母親有牙周病和新生兒體重過輕有顯著的相關性。為什麼有牙周病會影響胎兒呢?牙周病是口腔細菌引起的發炎反應,發炎反應會產生細胞激素等化學物質,推測是其中某些物質經由血液,從口腔跑到胎盤,引起發炎反應而導致早產。
準媽媽該怎麼做呢?
記得看牙醫
懷孕前,或是懷孕4-6個月時找牙醫師洗牙或填補蛀牙。
木糖醇取代甜食
如果懷孕的時候喜歡吃甜食的,建議吃木糖醇口香糖取代甜點。能夠解饞,又不容易蛀牙
刷牙+牙線
三餐飯後和睡前都要刷牙和用牙線(或牙線棒)。刷牙和用牙線是基本功,一定要正確執行。 也可以使用漱口水加強清潔。如果沒辦法三餐後都做到,至少睡覺前一定要好好清潔。
結論
延伸閱讀
兒童口腔保健懶人包 (2019-04-06)
清潔牙齒的秘密武器:牙菌斑顯示劑 (2018-12-10)
1. Maternal Oral Bacterial Levels Predict Early Childhood Caries Development
2. Mothers’ Caries Increases Odds of Children’s Caries
3.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preterm delivery and low birth weight
清潔牙齒的秘密武器:牙菌斑顯示劑 (2018-12-10)
3步驟選對牙齒的補品 - 氟化物 (2018-09-01)
乳牙蛀牙,補牙或換牙就沒事了?關於蛀牙常見的三個迷思 (2018-05-22)
蛀牙一補再補?補牙失敗原因探討 (2018-03-29)
成功刷牙的關鍵:「地點」和「姿勢」 (2017-06-20)
關於刷牙,父母一定要知道的三原則 (2017-06-14)
兒童牙膏怎麼選,怎麼用 (2017-06-13)
乳牙蛀牙,補牙或換牙就沒事了?關於蛀牙常見的三個迷思 (2018-05-22)
蛀牙一補再補?補牙失敗原因探討 (2018-03-29)
關於刷牙,父母一定要知道的三原則 (2017-06-14)
兒童牙膏怎麼選,怎麼用 (2017-06-13)
Reference
1. Maternal Oral Bacterial Levels Predict Early Childhood Caries Development
2. Mothers’ Caries Increases Odds of Children’s Caries
3.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preterm delivery and low birth weight
(本文更新於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