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兒童牙科教學<教學工作坊課後四個月心得>

作者:沈明萱醫師 ( Ming-Hsuan Sheen, DDS )




留醫院=有教學熱忱?


從實習醫師升上住院醫師的那天開始,工作內容就多了『教學』,必須負責見習醫師、實習醫師等學弟妹的教學。但是到底要怎麼教,沒有人會告訴你,前人怎麼教,就有樣學樣,彷彿職級升等的隔天,就自動配備教學技巧和教學熱忱。

四年住院醫師訓練結束,升上主治醫師後,臨床實力提升,但是教學技巧,仍然維持四年前傳統的我講你聽,學生到底聽懂多少,我不知道,也很少思考這個問題。抱持著我有『教』,學生理所當然要懂的心態過日子。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個月換一組新的實習醫師,經歷了無數次的實習醫師教學,多年來講著一樣的題目,運用一樣死板的教學手法(也就是沒有教學手法)。每每遇到要教學時,心中就有『又來了』的無奈聲音,只想草草了事,當然台下的學生,也是睡成一片,鴉雀無聲。

直到學習了簡報技巧,將上課簡報美化,嘗試增加一些舉手問答,學生的反應仍是一攤死水,反正會議記錄上有滿滿的簽名,交差了事,大家也就相安無事。

直到某天,看到憲福育創,竟然有開一門課『教學技巧工作坊』,才知道原來教學也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能』。只是當下對於這類課程是否能運用於教學醫院這類環境,仍是存疑,於是就抱持著,工作上用不到,至少未來可以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這個學費繳下去應該不會後悔 ,就報名了。

上課當天發現,很多他院醫療人員甚至組團報名,才了解教學技巧在當今醫療環境受重視的程度,自己早已遠遠落後許多。第一堂的仙女老師,光是介紹白板的運用,就讓我大開眼界,原來要讓學員投入,不需要複雜的技巧,一個簡單的道具運用,就能有好幾倍的學習效果。




整天的課程,非常歡樂(比起高壓的專業簡報力課程😅),當天各組即時演練的內容,四個月後的今天,仍然印象深刻,例:顏色三原色的教具設計、故事媽媽的教學、心臟重建的情境題,還有實證醫學(比喻成網拍的妙解釋)等。可見『好』的教學技巧,可以讓上課內容,即使非本科系的學生,也能迅速理解和長期記憶。




三位老師的專長都不一樣(國文老師、企業講師、語言老師),但是都不藏私,將自己的拿手絕活,不只秀給學員看,還把學員教到會用(對,上完課當場上台演練),上課的精華我直接整理成一張投影片,想要了解箇中技巧,麻煩直接報名課程,名額有限,動作要快。


課後自我修煉過程





上完教學工作坊當天晚上,滿腔熱血在講義空白頁寫上滿滿的想法。課後的第一次教學,嘗試了白板教學法、便利貼教具和情境題的運用。當天教學後檢討,覺得運用上不夠流暢,也不清楚學員的學習狀況。不過,課後整理照片時,看到學生寫白板時的『眼神聚焦』,就知道我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了。






介紹一下便利貼教具,會用便利貼除了便宜( 什麼是教學津貼? )、製作簡單,因為有粘性,學員可以動手操作,且方便講師直接像海報一樣秀給大家看,以利檢討及討論。這部份讓學員複習行為處理各個項目的重點,以及Tell-show-do的流程。之後再以情境題,請學員回答該運用哪些行為處理的方法來對付個案(情境題中有設計陷阱,加深學員印象。)




幾組實習醫師回饋後,發現影片給學員的印象最深刻,所以又加入影片作搶答,把常見的行為處理操作缺失,以影片呈現,搶答還可以炒熱氣氛😆。之後的幾次教學,持續修正教學大綱,目標是學員能記得我要傳達的核心概念,未來在臨床上能避開地雷。




教學技巧重要嗎?


教學工作坊課後遲遲不敢寫心得,是希望運用技巧較純熟後,再來發文,才有說服力。教學技巧到底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唯有扎實的內容,加上技巧,才能吸引學員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傳達資訊。

可以肯定的是,傳統的教學手法,對當今學生的吸引力有限( 學生睡覺還算客氣,大剌剌滑手機才是主流 ),講師除了充實課程內容,也要與時俱進,自我進修,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論演講或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還是『換位思考』:target audience想要學什麼?需要什麼?切中學員的痛點,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


(最後放上冠軍隊合照紀念一下😆)